媒体公告
新闻动态
常见问题
攀枝花:一座资源型城市的零碳实践
发表时间:2025-09-15 13:24:34  来源:贝博APP下载   阅读次数:1    

  9月的攀枝花市盐边县昔格达村,秋意盎然、硕果盈枝。田园画卷中,一座彩虹廊桥穿过花海。这不是一座普通廊桥,它安装了150余块40%透光的彩色发电玻璃,装机功率超过了30kW。昔格达村也是“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首批试点村镇之一。

  追逐“零碳”目标的不止昔格达村。近期,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正式公布,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等4家园区入选首批试点。在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服务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园区安全、排放、环保等各项数据,对园区安全与环境状况做全面监控与精细化管理。

  攀枝花因矿而建、因矿而兴,城区与工矿区犬牙交错,工业占比大——这样一座城市却一直怀抱“零碳”梦想。按照攀枝花的设想,到2035年,全市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攀枝花市西区是攀枝花早期开发建设的煤炭、电力供应基地。10余年前,这里还是“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

  数据显示,当时,该区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及相关产业占比高达78%,企业平均产业链长度不足3个环节,产品附加值极低。同时,资源型、粗放型特征明显。

  昔日以煤炭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老区,如何转型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的先行者?

  首先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面对发展困局,当地通过“关、停、并、转、迁”等举措,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3家,关闭污染企业133家,取缔各类工业堆场109个。

  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则是建设零碳园区的关键一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攀枝花市西区紧盯煤焦化及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钒钛钢铁精深加工、资源循环利用等“三圈九链”,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转型;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了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生态,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冶金渣及工业废弃料等工业垃圾通过5条循环产业链实现“重生”。

  当地还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抢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蓝海”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未来产业。

  角逐新赛道,更需新生力量。截至目前,该区成功引进中农绿电40条化成箔生产线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等一批重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个光解水制氢商业化项目也在该区落地——“多面体钛酸锶聚光制氢氧技术”产业化项目,其绿氢设计产能达每年12000吨。

  目前,攀枝花市西区转型成效逐步显现,2024年综合能耗约为16.5万吨标准煤,化石能源占比由74%下降至67%。在碳排放方面,近三年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均呈持续下降趋势,2024年园区碳排放强度下降24.8%。攀枝花西区经济开发区纳入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后,该区计划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期打造成为零碳工业园区。

  城市之外,攀枝花的农村地区也正在刮起一股“绿色旋风”,涌现出盐边县昔格达村、米易县龙华村、仁和区混撒拉村等一批“零碳”村庄。

  所谓“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减排和抵消措施,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

  得益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混撒拉村年均日照时长超过2700小时,是发展光伏产业的天然宝地。

  记者走进村民彭国翠家,看到屋顶和晒场上方,54千瓦的光伏板整齐排列。她跟记者算起经济账:“光伏板每天能发电200多度,卖给电网每月能收入约2000元。而自家一年的电费才1000多元,每年净收入超过2万元。”

  混撒拉村的“光伏”生活远不止于屋顶。占地400平方米的“归园田居”和1000平方米的光伏活力广场,2024年光伏售电收入58万元,减少碳排放量2750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除此以外还有光伏路灯、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

  “零碳”也让村民的生产方式得到非常明显改善。在混撒拉村芒果产业园内,通过绿色防控监测和智能灌溉控制管理系统,有效地减少了病虫害和农药用量。该村种植晚熟芒果2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年产值近亿元。

  而昔格达村,则利用零碳能源赋能建设零碳陆基循环清洁渔业,利用绿电驱动水体实时循环,与生态湿地相结合,实现高效高产零排放;同时,绿电驱动下的零碳全受控高科技立体植物工厂,让光线、水分、温度等农作物生长的全要素全过程得到控制。

  “我们将加快构建山水相融的生态空间,发展绿色低碳高效的生态经济。”攀枝花市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下一步,该市将继续深化产业体系调整,加速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推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补短和绿色循环化改造,探索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深入推动“水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发展,规范有序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稳妥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落实覆盖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楠)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智绿融合助力低碳未来——来自2025年服贸会的观察
下一篇:“零碳园区”绿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