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
报告显示,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能源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三改联动”,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天然气生产和利用量稳步提升。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和重大水电工程,核电在运在建规模升至世界第一。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成全球顶级规模的清洁发电体系和输电网络。初步建成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同时,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累计完成5.9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构建清洁低碳交通运输体系,2024年重点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约70%,民航绿色转型成效突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全国碳市场逐步完善。出台关于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公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制定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技术规范等,法规政策基础框架搭建完成。建立实施月度存证数据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全方面提升数据质量。完成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量超60%。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交易,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深入推动。印发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开展城市体检和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气候系统监测向多圈层拓展,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持续提升。强化重大灾害防范应对,基本建成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将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要求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适应工作。
报告表示,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将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编制2035年NDC目标并推动落实,形成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局面。(魏哲哲)